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清水眷村化身沈浸舞 「流變之境」邀民眾共感地景藝術之美|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新聞/訊息
:::

清水眷村化身沈浸舞 「流變之境」邀民眾共感地景藝術之美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即日起至11月16日,於臺中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辦理「流變之境—王振瑋的風景構築與空間感知」展覽,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陳一凡擔綱策展,以漂流木、瓦壓條與風動軟雕塑三大創作軸線,串連藝術家王振瑋15年間創作脈絡,利用室內外交錯設置6件地景藝術作品,在清眷構築一個持續生長的空間風景。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本身乘載豐富且獨特的歷史人文記憶,在計畫發想階段,兩位老師就全心投入,不但蒐羅大量資料,同時也多次現地踏查,力求展品與展區結合,呈現旺盛的生命力。策展人陳一凡教授指出,「流變」指向時間與物質在移動中的生成;「之境」則是一段可被身體踏入、可被感官捕捉,卻永無定形的場域。這是一檔以清眷獨特風土環境作為舞臺的展覽,從每個觀眾踏入園區開始,各種行為都成為展覽的一部分,作品不再只是單方面被「欣賞」的對象,而是一場由空間、氣候、藝術家、策展人與觀眾共同完成的沉浸式體驗。

藝術家王振瑋表示,《在情緒中出發》創作契機來自於藝術家楊夕霞策畫的展覽,他設定一個「將義大利麵用力往外拋擲、麵體卻不願離開盤子」的情境,卻意外地讓作品看起來像是一輪明月及雲霧籠罩,看似古典美好的畫面,實際上潛藏藝術家狡黠的心思;策展人陳一凡表示,此件作品使用纏繞金屬勾勒情緒張力,成為本展最靜謐卻也最內向的節點,對照戶外作品的動勢,構成收放有致的節奏。《清眷漫漫》則是將山稜剪影骨架與多色布條結合,採用眷村特有的藍綠色系為主色調,以柔軟的線條迎風呈現變化與動勢,在清水的強風中,打造獨屬清眷的地景藝術作品。

展出的其他作品還有利用眷舍外白牆,以漂流木重製而成的木質浪潮翻湧而入的《出路》;最新錄像裝置《過門Fill-In》為藝術家首次進行的影像裝置作品,將媒材導向轉向媒體性實驗,深具意義;展間同時利用檔案、文件展示及影片播放,完整勾勒藝術家不斷自我超越的企圖;後庭院的《時空迴廊》具象為可步行的「時空隧道」;稻田中的《風之吟》以彈性布與鐵件讓清水強勁海風成為可見的韻律:山形,穿牆、仰望、入隧、越田,形成精心安排的感知劇本,透過觀眾的登臺參與得以完整。王振瑋運用自己對材料、自然與場域的敏銳知覺,邀請每一位行者於參觀穿行之際,與不斷變動的世界一同呼吸。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出身臺中的藝術家王振瑋,擅長公共藝術計畫及大型雕塑,作品常見對生命本質的關懷,思索藝術豐沛土地和人文的力量,透過日常媒材的運用與轉化,帶給觀眾一場深具啟發性的獨特體驗。這次王振瑋以其對材料、自然與場域的敏銳知覺,將清水眷村從眷舍歷史、稻田地貌到強烈季風,皆被轉化為創作能量,邀請觀眾於流動中感受形體生成的剎那,在眷村房舍巷弄穿行之際,與不斷變動的世界一同呼吸,共同生成未完待續的「流變之境」。

想了解更多活動資訊,歡迎持續關注港區藝術中心官網(https://tcsac.taichung.gov.tw/)或查詢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art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