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行願-蔡忠南陶塑展(貫休版十六羅漢)|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展覽
:::

行願-蔡忠南陶塑展(貫休版十六羅漢)

蔡忠南陶塑展(貫休版十六羅漢)
  • 展覽日期:2011-07-23 ~ 2011-07-24
  • 展覽地點:掬月廳
  • 開幕式:7/23(六)下午2時30分

十六羅漢像的出現始於晚唐,歷經了長期的傳播、興衰、演進與滅佛時期的變革,至五代才確立了中國十六羅漢的造像藝術。而五代畫十六羅漢畫最好且影響最深的是貫休,畫史上有釵h關於貫休「應夢羅漢」的記載,他是歷代畫家中最早塑造出十六羅漢之造型,同時也是繪畫十六羅漢像最著名者。貫休繪製的羅漢畫,無論是造型意境或筆法技巧皆變化多端,獨特而不媚俗,具極高的藝術性質,被奉為十六羅漢之典範。

蔡忠南老師自國立歷史博物館看到貫休的十六羅漢線畫石刻墨拓版畫即深受吸引,且興起陶塑十六羅漢的念頭,在徐天福主任的提議下,蔡老師決定付諸行動,並展開一連串繁複而冗長的陶塑過程。拓版畫是古代的佛像畫,蔡老師選擇用泥塑立體造像,將平面畫做成立體像,這其中的種種難度絕非一般想像,但蔡老師本著做中學的精神,排除各種困難,堅持完成陶塑十六羅漢像的目標。此套羅漢像是以臺灣苗栗土塑造,再以高溫1230度還原燒,窯燒36小時,因原作厚薄不一,所以窯燒的風險也相對提高,歷經三年,在蔡老師的堅持下,終於完成陶塑立體十六羅漢像的任務。

蔡老師表示,在拓版中有記載清乾隆二十二年南巡駐驛杭州聖因寺,展觀十六應真(羅漢)圖後,為每圖各賦一詩,定為貫休真跡。本次展覽,蔡老師特請篆刻書法名家黃明修老師,為每尊羅漢像各賦一乾隆詩,將與陶塑十六羅漢像做一完整性的呈現。蔡老師說:「雖有多年的窯燒經驗,但燒製過程實是困難重重,十六尊塑像能一次完成,也算是神蹟一件。今適逢建國百年,得將十六羅漢像在臺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展出,個人深感欣喜。」展出期間,歡迎各界先進蒞臨參觀,並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