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展覽
:::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作品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作品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作品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作品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作品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作品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作品
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作品
  • 展覽日期:2014-03-15 ~ 2014-04-28
  • 展覽地點:展覽室A

文:張富峻

2004年3月,臺灣旅法藝術家陳幸婉驟然病逝巴黎,結束了她豐富深刻的藝術探索之路,與父親雕塑家陳夏雨孤寂卻執著的藝術生命一起,將真誠實驗與探尋的痕跡留給了世人,豐盛了臺灣的藝術遺產。

2014年,正值女性藝術家陳幸婉逝世十週年,我們盼望透過紀念展的舉辦,以1990年啟動之水墨類型創作歷程為主軸,早期作品及複合媒材類型為輔,再一次喚起世人對陳幸婉藝術精神世界的重視,尤其藝術家曾任教於梧棲國中,也曾定居臺中清水地區,與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地緣關係深厚,希望透過她精鍊且充滿生命力的藝術表達,讓在地住民認識本土女性藝術家如何讓情感與土地交融積澱為心靈果實,透過藝術語言完成了內外在世界衝突統合的實踐過程,開出善美的花朵。

陳幸婉(1951-2004) 為臺灣傑出雕塑家陳夏雨的女兒,1981年跟隨臺灣現代繪畫藝術之父李仲生學習三年,1985至2004年間,駐村、旅行足跡遍及歐洲德法、埃及古文化圈,尤其1990年進駐瑞士布塞爾工作室,在國外有特殊感觸而回歸東方文化書法藝術的單純表現美,開創了即興筆觸的水墨創作類型,以筆觸在紙上的延展、曲扭、爆發,創造強烈動能的抽象形式,隱含詩意的心象與生命探索的哲思,創作具有寫意性格的心象作品,探索精神的純粹性。

水墨等深具黑白對比的抽象繪畫,更強調直觀與對大自然諸多現象的感悟,無論是動植物的生物原型或生長狂野的巨型花草,沙漠中死亡動物的屍體或骨骼、或大自然中嶙峋彎曲樹幹、崢嶸舒展的葉片,女性藝術家從沙漠或曠野碰觸了她心靈中的原生意象。

她踏履德國和波蘭集中營的遺跡,對戰爭、種族主義造成人性壓抑扭曲的困境有深切的體認,波蘭猶太作曲家葛瑞斯基(Henryk Gorecki, 1933~)第三號交響曲哀歌探詢的主題相互輝映,她懷抱著對人性與人道主義的關懷,融入對生命、愛情、藝術、戰爭、死亡等等領會,陳幸婉凝煉飽滿且充滿爆發力筆觸,正隱含著追求絕對、純粹的精神印記。

其多媒材繪畫及裝置作品反應對社會議題的關懷,對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尋索,以及對人性與權力關係的觀照,使得陳幸婉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衝突與爆發力。石膏的滴流意象與木條的滯阻,以及軟性布料的凝塑與撕扯,讓畫面產生了衝突感;而獸皮混和布料、繩索等材質的質地變化,則促成造形和肌理的統整,適切地呈現她所關注追求的母題。

期待透過「2014陳幸婉逝世十週年紀念展」的舉辦,能引領群眾進入女性藝術家的審美世界,體會內在心靈的探索足跡以及深入創作世界的奧秘。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室A五百六十九坪展區中,有脈絡地呈現陳幸婉創作歷程中的複合媒材、水墨作品以及創作過程中的筆記、手稿、照片等文件,傳達其探求本質而直率誠懇的創作態度,讓筆線犀利而氣勢雄強的作品,搭建一座讓予觀眾走進陳幸婉藝術世界的橋樑。

開幕茶會將以詩歌舞蹈呈現藝術家生命風景,邀請藝文人士分享與藝術家生前互動的珍貴情誼,科元藝術中心也將於現場分享藝術家陳幸婉的創作歷程。開展後,則由導覽人員為現場觀眾巡講演示作品內涵與創作形式技法等相關課題。展覽過程希望多增加藝文界人士相互研討、觀摩的機會,促進對現代女性藝術家的認識與交流深度,同時,提供民眾接觸藝術家創作世界的窗口,讓藝術成為市民滋養生活的土壤,使港區藝術中心引領美藝生活,促成臺中市山海屯全境區域藝文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