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展覽
:::

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

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
  • 展覽日期:2009-08-21 ~ 2009-08-22
  • 展覽地點:展覽室C

佛教於東漢時期經中亞、西域東傳至中國後,歷經二千年來中國本土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等諸多因素的發展,外來的佛教在中國的土地上成長茁壯,最後成為中國的佛教。在佛教的造像藝術表現上,亦是早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本土便已存在成熟的造像藝術,雖非專為供奉祭祀之用,但各種泥偶人俑,不論是木刻、石刻或青銅鑄造之人物形象,技巧已發展得相當普遍成熟。因此,當佛教思想及造像製作技術傳入後,融入中國本土的宗教思想與人物造像技術,因而演變出各種不同時代藝術風格之佛像。 佛教造像藝術形式豐富,如雕像、塑像、鑄像、夾紵漆像等,其中的雕像有玉雕、木、石等。鑄像亦是相當普遍的造像藝術形式,主要多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為媒介。金色身相原為佛的三十二相特徵之一,因此,不論是木雕或陶塑或石刻,往往都會在表面塗上金色裝飾,主要用以表現佛的慈眼顧視眾生,如同日光普照一切眾生,無所不在。一般而言,金銅佛像多半以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鍍金,又稱鎏金佛像,多半被供奉於寺廟或宮廷之中。鎏金,其實是一種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技術,而且是早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的技法,但當時大多以鑄造器物為主,直到南北朝以後,因佛教興盛,而開始應用於佛教造像之製作,並忠實體現各個時代之風格與社會背景。 中國之金銅佛像自南北朝起,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傳承,以傳統民族工藝技術,樹立了各代的佛教造像特色,同時地域的不同亦是使風格特色產生演變之重要因素。此次舉辦之「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為莊明哲先生個人收藏之中原鎏金佛像,展品以「五代、遼、西夏、金、兩宋」時期之遺作居多,展品造作技藝極為精湛,十分珍稀,共展出39尊金銅佛像,其中包含鑄金佛塔、鍛金鑿刻佛經卷等文物。期透過本展,引領觀眾一同欣賞中國金銅佛造像藝術的精湛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