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嶺南鑄劍大師─陳天陽刀劍紀念展|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展覽
:::

嶺南鑄劍大師─陳天陽刀劍紀念展

陳天陽刀劍紀念展作品
  • 展覽日期:2012-02-17 ~ 2012-02-18
  • 展覽地點:展覽室C

展前記者會:101.2.16(四) 上午10時30分

 

武俠小說或電影迷人之處,在於打鬥情節張力足夠,加上道具戲服的講究,才能吸引觀眾的目光,而主角所佩帶的刀劍在其中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刀劍,是古代文人的身分象徵,也是武士、戰士的靈魂,自古以來即被視為至尊至祥的寶物,代表著鑄劍師智慧的凝結與勇氣的焠鍊,時至今日,刀劍已然脫離單純「兵器」範疇,堂堂進入工藝美術之嶄新世界。劍,古時稱「鋏」,多為平直、細長、尖鋒,兩邊開刃之兵器。因其可刺、剪、劈、砍、撩、挑等等,外型纖細斯文,因此,又有「百刃之君」之雅稱。刀,又稱「百兵之膽」,強調威猛彪悍精神,主砍劈,可攻可守,靈活犀利。

刀劍的精神,不管在遠古或是現代,不論是持有者或是創作者,都須遵循著《禮記大同篇》中的「禮」;而刀劍工藝師更須先有忠孝禮義廉恥的精神,再藉由鑄造的過程,自內而外,淋漓盡致表達於刀劍之創作。刀劍之有術,如琴之有曲,「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亦是刀劍藝術工作者應遵循之天道,以如此精神冶鑄出之作品,才能稱為上乘之作。至今仍秉此精神從事刀劍創作者已寥寥可數,但其中主要代表人物為出生於臺中沙鹿地區的陳天陽大師,同時也是海峽兩岸唯一的民族手兵藝術冶劍大師。

陳天陽大師自15歲開始學習嶺南武術及嶺南鑄劍技藝,之後不斷研究創新,力求鋼材及造型之突破,並為保存失傳民族工藝,在沙鹿老家成立「青雲鑄劍藝術館」,館內除個人作品的展陳外,也有不少長年收藏的文物。他認為鑄劍是一套繁複的技藝學問,不只是打鐵的,而是一門藝術,鑄劍除了需要天時、地利,鑄劍者本身更要有強健的身體、開闊心胸與情操等條件。鑄一把好劍,最佳時間是每年的春秋兩季,以鋼材鍛打後的粗胚需放在戶外吸收日月精華,接受大地日曬雨淋的考驗,五年後再反覆銼磨燉火,最後製作劍鞘、組裝零件,不僅全以手工完成,成左漸蝬潀茪w,可謂極為秏時費工的工藝創作。

民國83年,陳大師以「伏魔七星劍」獲得第三屆民族工藝獎金工類獎項,依循師父留下的劍譜,用手工以106個角度,磨出七顆星的亮度,不但實用且富藝術氣質,隨後以「戚家刀」獲得第五屆民族工藝獎金工類獎項,接著1998年及2000年再獲文建會傳統工藝獎鑄劍金工類獎項。陳天陽大師曾說,這些獲獎榮耀應歸師父的告誡「不懂劍法,就不可能懂得鑄劍。」因此,他不僅努力學會各家劍法,在有月光的夜晚練劍,讓自己看清楚劍招路術;至於黑夜,就練拳、練棒棍,以耳辨位;若是下雨天,就學打坐,幫助自己滌清情緒,定神定性。而四十餘年的鑄劍心路,陳天陽更強調:劍者,檢也;檢字去木加刃即為劍,取其檢點自己行為,明是非,知禮義,意即擁劍之人必然氣節高超、德望出眾之意。「劍術是一種做人處事的道理,必須學到手中有利器,心中無殺意,進而手中無刀劍,心中有慧劍,才能真正文武合一,自利利人。」

2012年2月17日適逢陳天陽大師逝世一週年,為紀念這位民族工藝大師,港區藝術中心特舉辦「陳天陽刀劍紀念展」,展出一代鑄劍大師陳天陽寶刀創作12把及寶劍30把,合計42把,其中包括歷屆民族工藝獎得獎刀劍作品、前二屆民選總統紀念劍、1995年首創的第一版百壽劍及各式長短刀,件件精采,把把獨具一格,邀請大眾一同品賞陳天陽先生的刀劍藝術臻品,遙憶先人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