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臺灣美術新貌展─立體創作系列
- 展覽日期:2012-11-20 ~ 2013-01-14
- 展覽地點:展覽室A
頒獎典禮:12月1日(星期六) 下午2時30分
形塑時代,形塑自身
我看2012臺灣美術新貌展
立體創作系列
評論人劉士楷
以35歲以下青年創作者為徵件對象的「臺灣美術新貌展」,自2000年開辦以來已歷12年。每兩年在平面創作與立體創作交互展出的情況下,12年的發展已無疑是一個,甚至多個世代的交替。35歲以下的創作者,以參賽者的年齡層來觀察,主要的創作者多半集中在大學階段後期、研究所在學者以及甫自研究所畢業的創作者居多。這樣的競賽,得以一窺目前以學院美術教育的訓練下,青年創作者的成績與表現,在今年立體創作的徵件報名者當中,更可以看到來自於建築、設計甚至服裝領域的參賽者做跨領域的創作實驗。
在今年眾多參賽者中,最年輕的創作者才剛屆20歲,參賽作品媒材元素紛呈,從最單純的陶土、木、鐵、玻璃纖維雕塑,以及金屬工藝、纖維藝術創作,到以水泥、矽膠、樂高積木堆疊甚至結合多種現成物與影像裝置的多材質作品,都展現出現今青年創作者對於形式與材質的開放心態。而立體作品的詮釋更延伸到了對於舞台、扮裝、甚至建築量度的想像,純藝術的領域在這些創作者的開拓下也有相當程度的擴張。
審視所有的參賽作品可以發現,在青年創作者的作品當中,有幾個特別值得關注的議題值得梳理,或許透過一定程度的歸結,可以得出現今青年創作者對於自身與外界的感知與想像。
材質的浸淫
對於立體作品的創作者來說,材質與創作的關係密不可分,唯有了解材質,才能使作品恰如其分的展現該有的面貌,更甚者,如何能夠利用材質顯露創作的內涵,同樣也是部分創作者希冀追尋的重要目標。此次入選的作品當中,郭敬耘以矽膠與縫線交織成的作品〈我的雜種後裔-甲冑〉,是一種對於身體質感的探討與展露,也像是一種對於感官經驗的建構與再解構。黃美惠使用纖維材質製作如花朵植物般的蔓生物件,蔡伊鈞作品〈似有似無〉大理石與土壤的對應關係,也是唯有對材質的深入了解才得以擁有如是詮釋。
環境的感知
以藝術展現對於社會與環境現狀的關懷,在當代藝術的環境中已非新鮮事。然而,青年所關懷的環境確有其特殊性,從作品的語彙中可看出創作者對於社會環境議題少有主動衝撞式的強烈感,反之,呈現出一種被動與退縮自省的安靜狀態。從觀察入選的作品可以看出,一方面可能來自於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無感麻痺,另一方面則是唯有社會與環境的某種片面狀態,直接介入創作者生活因而有所感知時,創作者才會因此做出反應。入選者陳弘達以輕鬆的樂高調性處理環境保護的議題,無論是氣候暖化、土石流亦或是企業全球化影響等各種議題,都能有相對應的作品產生,卻也像是熱血青年見到不平事,所發出的不平之鳴。黃任斌所創作的〈一席之地〉則以詩意般的鄉愁裝置作品,藉由老舊大門來對於都市更新,環境變遷做一種嘆息式的批判。林書楷則以全觀的形式,藉由不同型態的木製零組件,去顯露一種城市的群落與系統,並提示木製零組件工業的逐漸沒落,產生虛實之間的一種關聯性。此外,像是顏夏的作品,也直接對動物保護等相關議題提出自我的想法。
形象的多元複合
有為數不少的作品企圖呈現出嶄新的形象,無論是無名生物、神祇仰或人類,這些創作多半藉由多元複合的組構,呈現出個體對應外界的結交或對抗姿態。張育嘉作品〈你休想輕易操控我〉是一個顯明的實例,藉由人類型體增加出的肢體姿態,呈現一種絕決的態勢,在科技冷調色溫光線的調控之下更如同一種強烈的宣言。而鄭詩雋作品〈平平元帥〉則採用民間「太子爺-元帥」的形象,傳達個人昇華的精神與信仰。這種民俗性的符號語彙,很容易和創作者氣質形象做關聯性的想像,從而理解其所身處的社會型態與身分認同。另外如同李暘宏的能劇般若像,有長遠的民族與風俗史觀,以及對應到歷史事件所展現的衝擊;顧廣毅「補綴物的有機凝態如同科幻人造物實驗室氛圍,都是此系統作品的各種延伸。
綜觀今年的參賽與入選作品,面對各種創作的題材,可見年輕創作者旺盛的企圖心。在今日多元且資訊快速流通的當代環境當中,每位創作者幾乎都能找出各自關懷的事項,並對議題有扼要與概略的對應。但是如何能夠將作品做更為深入的詮釋,則來自於對於同一議題的長時間接觸與了解,通過許多取捨決定後,才會有足夠的材料內化為創作的資料。畢竟,創作的路程才剛剛開始,只要持續前進,相信能夠得到更豐碩的成果。